金外少年说——初中篇

发布者:金山世外发布时间:2021-03-13浏览次数:1020

六年级


杜鹃鸟的“寄养”绝招

杨莹婧

我是一只雌杜鹃,现在是美丽的六月,正值我的产卵季节。我在广袤无垠的森林里飞来飞去,为我即将出世的孩子——一颗杜鹃鸟蛋寻找寄养的家呢!

也许你会奇怪,杜鹃鸟有自己的家,为什么还要找其他的鸟窝寄养自己的鸟蛋呢?这是因为我们杜鹃鸟性情孤僻,喜欢单独活动。可我们不孵卵,也不育雏,我们依然能够繁殖。

我们杜鹃在产卵前都会先物色好柳莺、麻雀等鸟的巢,将杜鹃鸟蛋偷偷下在他们的窝里,让他们帮我们孵出小杜鹃。这不,前面就有一个柳莺的巢,它环境安全,设计巧妙,上面还铺着柔软的草。草上,放着几枚玉白色的鸟蛋。四周阳光明媚,真是个好地方,我的宝贝就寄养在这啦!鸟巢边,一只雌鸟正振翅欲飞呢!我忙趁着大好时机,将蛋下在柳莺的巢中。我的宝贝蛋与柳莺的鸟蛋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在颜色、大小、斑点、花纹上总是很相似,因此,小杜鹃的宿主母鸟总是上当受骗,把小杜鹃当做自己的子女来抚养。

下完蛋后,我又叼走了巢主的一枚鸟蛋,用于迷惑巢主。做完这些。我辞别了自己的宝贝,飞往别处了。我们杜鹃蛋的孵化时间很短,只需要13天左右,这样,小杜鹃就可以比巢主的雏鸟早出生,从而将其他的鸟蛋挤出巢外,让巢主只喂养自己一只雏鸟,霸占整个鸟巢。在我的蛋孵化期间,我会时不时来探望我的宝贝,若是蛋不在了,我便要报复巢主,捣毁她的鸟巢。

寄养鸟蛋已经是第六天了,我也该去看看我的小杜鹃在宿主家过得怎么样了。我飞到柳莺的鸟巢旁,欣喜地看见我的杜鹃蛋仍然安然无恙地躺在那儿,其他几枚柳莺蛋也在,那只雌鸟正在上面专心地孵蛋呢!过不了几天,小杜鹃就会出世,其他几枚柳莺蛋,也就不复存在了。我的小杜鹃则会在宿主母鸟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几天后,我推测小杜鹃该破壳了,就急忙飞到了柳莺巢边。巢中,那枚杜鹃蛋正轻轻的晃动着。突然“啪”地一声,蛋壳裂开了,露出了灰色的头。小杜鹃艰难地从壳中出来后,一点一点挪到其他的鸟蛋下,用头“不客气”地将几枚鸟蛋推出了鸟巢。我心花怒放,小杜鹃终于出世了。从此,这个鸟巢就是他一个人的,母鸟也只会傻傻地精心喂养他。

过了一段时间,小杜鹃渐渐地长大了,体积已经超过了宿主母鸟,可那只傻柳莺仍然静心地哺育着我的小杜鹃。

慢慢的,小杜鹃羽翼渐丰,已经长成了一只成鸟,我准备过几天将小杜鹃带走,让他学会独自在林间生活。这天,我来到柳莺的巢,看到小杜鹃的羽毛已经日渐丰满,那通体灰白的绒毛,让人喜爱极了。我鸣叫一两声,小杜鹃立即跟我飞走了。我们飞向了葱郁的森林,为我的孩子寻找栖居之地。

有人谴责我们杜鹃鸟的寄育性,称我们为“恶鸟”,可这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我们的生育周期、雄杜鹃的自身特点等。可是我们杜鹃鸟也有好的一面,像毒蛾、松毛虫这种害虫,一般鸟都不敢碰,可我们却以它们为食。为森林做了贡献,我们也算一种食虫益鸟吧。你们觉得呢?


化 蝶

杨莹婧

我是一只黑脉金斑蝶刚刚产下的卵,静静地待在一片马利筋叶上。我住在一个乳白色的半球形小房子里,外面有一层蜡质,它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被禁锢在这围城之中十分寂寞,好想去看看外面美丽的世界啊!刚开始,小房子是白色的,但是到了后来,房子的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了淡黄色的。到了第8天,我终于按捺不住自己了,咬破了卵壳,慢吞吞地爬了出去。

我一个人在小房子里待了那么久,着实憋闷,看着外面红花绿叶的世界,高兴极了,现在我已经是一条毛虫了。我懒懒地爬向已经破掉的小房子,准备先用它来填饱肚子。在接下来的日子,我要不停地补充能量,为下次的华丽变身做好准备。而且,还要迎来4-6次蜕皮,每次都会把蜕下的皮吃掉。黑脉金斑蝶幼虫的食物是含有毒素的马利筋,这样,幼虫就会变成有毒生物,可以通过毒素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一晃时间过去了好久,我已经是一条黄黑相间的大毛虫了,有了这些醒目的颜色,捕食者就不敢来吃我了。

两周时间过去了,我已经完全长大,成为一条肥肥的大虫,现在就要开始结蛹了。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找到一片隐蔽的叶子结蛹,小心地吐出丝来,将身体的末端固定。身体逐渐变硬,成为前蛹。一天之后,我脱下了穿了许久的幼虫衣裳,露出蝶蛹。我的器官逐渐分解,变成蝴蝶的形态。蛹就像一团糊糊裹住了我的身躯,这个阶段需要漫长的等待。等啊等啊,一天天不吃不喝、与外界隔绝,只为等到破茧成蝶、振翅飞翔的那一天。第十三天时,我的蛹开始变成深色、变得透明,已经能看到黑脉金斑蝶美丽的橙黑色翅膀了。

第十四天时,我已经完全成熟了。到了破茧的时候了,我吃力地在蛹中沿着头和胸破壳钻出。尽管过程很困难,但心中的化蝶梦给我源源力量,让我继续努力。我钻出了蛹壳,吊在已经破了的蛹中几个小时。在这几个小时里,必须等待翅膀完全风干。否则将无法躲避天敌,化蝶的梦仍会毁灭。时间是如此的漫长,一分钟,两分钟,再过一分钟,终于,我开始慢慢地挥动翅膀,初生的翅膀是如此的单薄,在晨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我轻轻挥动双翼,感受生命的欢愉,缓缓飞出这将我重重围住的城,飞向这个美丽的世界,飞向我的希望。每一次的蝶舞翩跹都是生命怒放的惊喜。蜕变虽苦,但,长风破浪,我欣然前往。


七年级


这里真美

瞿清如

美是何物?是如春风一般?是如流水一般?还是如蜜糖一般?

中午一吃完饭,我就急匆匆地奔回教室,想赶紧写会儿作业。一踏进门,就看到同学们纷纷跑到窗前,外面是发生了什么吗?在午日炽热的光芒照射下,一个个黑色的小脑袋凑成一团,却没有平时的那种吵闹。有人静静地趴在窗边的栏杆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面的大树,有人使劲抬起头,伸长了脖子,踮起自己的脚四处张望,十分好奇窗子外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人径直走过这扇窗,但脚步却放轻了许多。

我的好奇心也被他们拽了起来。好不容易靠近最前排,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欣喜和惊讶,一只鸟妈妈和她的孩子住在我们窗前的矮树上!我从来没有如此近地观察过鸟类,而且竟然还是鸟儿一家。鸟妈妈身上灰色的绒大衣泛着光泽,脖子上的黑色斑点就好似一条华丽的项链。旁边的两只小鸟也穿着母子装,他们精神抖擞地扑打着翅膀,上窜下跳,好像在不停地说:“妈妈,我饿!妈妈,我饿!”鸟妈妈不急不躁地张开嘴,将食物喂给小鸟们,像一位人类母亲一样安静而祥和。

看着这个小家庭,我感到内心平静温馨。周围的同学们也都默默注视着这其乐融融的场景,脚步变轻了,互相谈论的声音变轻了,我们都不想打扰这一家的快乐生活。这时,我感到了美。不仅仅是鸟妈妈一家的温暖,还有同学们对他们的关注和呵护。人与动物就这样和谐地相处,虽不交谈,却各自充盈着欢乐、宁静和喜悦。

美是要去观察发现并守护的。她如春风一般轻柔温暖,如流水一般清澈透亮,犹如蜜糖一般甜美而使人回味无穷。

                                                                                                                                    (指导老师:岳月清)


八年级


教师节随感

张隽熠

人之初生恰如白绢,不通世事。授之学识,授之为人,授之处世之道,以其所学倾囊相授者,师也。以妙语为笔,以真心为墨,于讲台之上,挥毫泼墨,至笔秃,至墨干,沥尽心血,方成写意山水矣……

“高”论中国

一九四九年十月,毛泽东主席正告天下新中国之成立于天安门城楼。廿九年后,中国行改革开放之路,大开国门,贸易通商,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今改革开放四十有一年,祖国母亲七十华诞,国运民生非七十年前可论矣,一言以蔽之,“高”也。

数年来,中国之“高”使全球瞠目结舌。空中,自“墨子号”、“悟空号”此出大气层者,至歼二十、运二十、直二十之大浮中层者,复至ARJ21、C919此翱翔于平流层、对流层者。地面上,复兴号动车组疾驰于华夏大地,速度与安全水准之高冠绝世界;领世界通信之高科技者5G,信号亦广布神州。

余之祖母与家慈皆新中国航空人也。是故,余年少时于飞机感深,观纪录片于电视而不知疲,置模型于书架而逾十矣。余愿为后列,而献薄力。家慈乃中国商飞信息化中心普通工程师,兢兢业业,敬事不怠,为中国之航空业献出一己之力。自二〇一七年五月五日C919 101架机首飞,至二〇一九年八月一日104架机首飞,吾在大飞机日之滑、飞、降、宣之全程中见识中国航空人为国之航空事业之努力。试飞之时,研发者皆立于四号跑道旁之丘,忐忑兴奋注视跑道之飞机,其不足一分之滑行在吾等之心若已过数年。及飞机终举骄首,脱重力之缚,如一大鸟般飘然飞起,高翔于碧空之上,穿梭于白云之间。后忽起一阵掌声,观者仰望飞机,无不欢呼跳跃,喜极而泣。每见此景,余与母亲亦心潮澎湃,百端交集。此数十年来母亲与千万航空人爬坡过坎,披荆斩棘,方登技术之高峰。回望中华悠悠五千载,中国航空人之成就莫高于此,期望莫大于此。吾心之所愿,大飞机终将翱翔于全球之苍穹!

值国七十华诞之际,愿吾国愈高,愈强,愈美,吾侪戮力中国梦,何愁不得乎!


语文之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苦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韧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乐境也。回首我在金外走过的语文学习之路,从一开始对语文的平淡无感,到现在的热爱与钻研,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初入金外,我的语文成绩不甚理想,这让我一度十分沮丧。然而,老师却对我很看好,一直为我加油,对我加以点拨。当时我的成绩并不算拔尖,对课本内容的兴致不算高,在课堂上从不发言。但是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依然保持着兴趣,常常在图书角借阅书本来阅读。刚上六年级的时候作业量并不大,因此我晚自习很快就可以写完作业,留下大块的时间用来读书。《林海雪原》、《四世同堂》、《红星照耀中国》、《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一本接着一本,囫囵吞枣。虽不得章法,但乐在其中。老师也渐渐注意到了我喜欢阅读的特点,她并没有阻止我这种“看闲书”的行为,反而加以鼓励,为我推荐值得一读的书籍,还将自己的藏书给我借阅。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阅读方法。渐渐地,我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日益浓厚:原来每篇课文对我们的写作都很有借鉴意义;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分析起来其实并不枯燥,反而很有“嚼劲”;写作过程中锤炼语言是很有趣味的思维活动。于是,我开始抱着一种“创造作品”而非“完成任务”的心态完成每一次语文作业,并把阅读的习惯坚持了下来,即便临近考试也要挤出时间看书。日复一日,我的成绩有了很大提升,保持在了年级前几名的位置。

上学期,老师鼓励我参加古诗文大赛。在校内的选拔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获得了宝贵的参赛资格。接下来,老师就开始对我进行“魔鬼训练”:从放学到晚自习开始的这段时间内,基于古诗文大赛的官方辅导书,老师让我把每一首古诗、每一篇文言文都自己讲解一遍,再为我进行补充和拓展。为了准备比赛,我和老师都少吃了很多晚饭,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品尝“精神食粮”。为了能让我在古诗文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甚至给了我可以不用完成除了小练笔和作文以外的所有语文作业的“特权”,好让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竞赛上。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我拿到了金山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同时间进行的第33届作文竞赛中,我别出心裁用文言文写作的作文也在获得了网友们的青睐,给我带来“网络人气奖”这一意外收获。比赛结束后,我依然每天坚持背诵古诗,还拉拢了一众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古诗小分队”成了七年级走廊的一道亮丽风景。

回首两年的学习经历,读书和背诗都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养料,作为一种别样的快乐点缀着我的学习生活。渐渐地我可以在读书中也常常可以有一点自己的发现,虽然只是零零星星,不成系统。试想,如果没有曾经那份“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又何来如今“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呢?

九年级


属于我的世界,真美

马鹤鸣

小时候,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古典舞的演出,跳得还是塞上之舞。表演者手握长剑,悲情起舞,好不迷人!好不悲壮!我,仿佛已身临塞上。黑云压城,胭脂遍染。那一刻,我便迷恋上了舞者舞动出的意境,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也要舞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可练舞的过程着实令人痛苦难耐。压腿时,发颤的腿一点点向半空挪去,起初,只是微麻,但随着高度一点点升高,一股钻心的酸痛从胯部迸发,顺着小腿的血液一直蔓延到脚腕,脚尖。这时,浑身如被烈焰灼烧,豆大的汗珠顺着发丝嗒嗒的撞碎在地板上,如同我被撞碎的信念……每当偷懒念头划过,我就会不断回想自己曾下定的决心,于是暗暗咬牙,毅然承受这剧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苦的训练持续了整整七年。古典舞“苦我心志,劳我筋骨,”终使我从一个初习舞的小姑娘蜕变成一位舞者。期待着,期待着,我等来了第一场大型独舞表演。

低沉的音乐娓娓响起,我立在漆黑的台上,静静地等待节拍的到来。羌笛一声长啸,满腔悲壮泛起,脑海中也浮现出一次次练舞的画面——那是我艰苦的历经磨砺的世界。灯光一亮,我猛一回头,手握的长剑“霍”得甩过,音乐从凄婉幽深变得愈发高昂,跳得也愈发激烈,直觉得眼眶膨胀、双眼滚烫,一睁一闭,忽狼烟四起,星火缭绕——这是我绚烂光彩的世界。

俯瞰台下,没有满座宾朋,而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黑夜里,唯我一身红袍和一把长剑泛着金光。腿一踢,便是冲天高;臂一甩,便能破星河。天旋地转,我如一只孤雁,展双翼,腾空而起。多年来练舞的疼和苦都溶解在这掌声雷动的世界——我知道——这就是属于我的美丽的世界,凝聚了我对古典舞的痴醉和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年的刻苦与坚持,终于换回一朝美丽世界,这份以汗水泪水托起的绚烂的美丽的世界这份美丽刻骨铭心,推动着我继续前行。


鸣沙山

周简乐

一角古老而斑驳的城墙,一方湛蓝如洗的天,极目都是苍茫无际。依稀有板胡戚戚,模糊了千秋亘古的岁月。

走出校园,来到西北,走进了鸣沙山,脚底是绵密又厚实的沙,城墙的脚下。脚步一深一浅,沙砾快速地下陷,身后便出现一个个浅浅的小坑旋即恢复原样。

穿着鞋走在鸣沙山上反倒显得累赘,于是把鞋提在手上,手脚并用在这沙山上攀爬。父亲在最前头,留下深深的手印和脚印,我跟随。天空中是火红的耀眼,妖冶舞动,火花跳跃。炽热的高温烘烤,有星子炸裂开来的声音,滋啦滋啦,铁板般的煎熬,视线不由地随之而微微晃动。远方,脚下,身后的城墙,沙海里没有水,却给人以缓缓流淌的错觉。小小的沙粒碰撞,低低地呜咽,淡淡的尘土卷起,又落回原地。

沙漠徐徐呼吸,一张一翕。

终于登上了挂在山坡上的木板与铁道,半埋在沙里,踩得人脚生疼,眼看阳光就要散去,山顶也近在咫尺。尽管手脚生疼,磕磕碰碰还磨破了皮,但我加快了动作,盼望着能早些坐下等待日落。

终于登顶!陡然,风起。

远方,是那干枯的杈丫被拦腰折断了吗?风卷起它的残躯,枯叶,铺天盖地。金属的声音震耳欲聋。是那铠甲的碰撞的声音吗?千百匹战马从我的身边奔涌,手持利器的战士高举战旗怒吼向前,义无反顾。 串串驼铃似从玉门关传来,是手执佛珠,运送匣匣经书的边疆高僧吗?一步一步,走向遥远的天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巨大的一轮辽阔壮美的将我的心摄去,那是一个会燃烧的完美球体,染得天空、沙山,尽是一片通红。不过几分钟,所有的荣耀与落败,所有的光明与灰暗,所有光与热……全都一齐随太阳落在了不知何处,只留风依旧在嘶吼。                         

是为了守护什么吧。

我静静站立,衣着摩挲,啪啪作响。

大漠又回归了最初的安静。

这便是自然,是生命,哪里的环境越艰苦,哪里的回声越惊心。

很久很久以前,此地可有人吹一曲羌笛,可有人捧箫而立?时光慢慢,唯等待令我看尽自然,用他独有的方式娓娓道来。

走出校园,走进鸣沙山,自然是一部大书。


【点评】走出校园,小作者写了一次行走鸣沙山的经历,以小见大,抒发了在漫满人生之路上,“哪里的环境越艰苦,哪里的回声越惊心”的豪迈之情。而这样的胸襟与气魄,并不是作者声嘶力竭,故作惊人之状,而是作者“走出校园”,认真阅读“自然这部大书”,抓住鸣沙山最为触动内心的沙鸣与落日这种雄浑而苍凉的西域风景进行详写、特写,在想象与感悟之中,借物喻理,最后水到渠成:自然,用他独有的方式娓娓道出人生真谛。

                                                                                                                                    (指导老师:王洪)


春风十里,不如你

周方颐

爷爷炒茶技艺远近闻名。我未曾与他长期生活过,更未见过他炒茶的模样,一度为他竟然能用粗糙大手——而非纤纤玉手——制出纤毫毕现的上等好茶感到不解。

五年前的春节,我回老家。麦苗在二十四节气昼夜不息的运转中一寸一寸地成长着,大自然这双巧手用时光的线条将它们纺织成了绿毯,覆盖着辽阔旷远的平原,装饰着萧瑟寒冷的村庄。快到家门口,我便闻到一股猛烈的茶香——不用想,是爷爷在那里。

这是我第一次见他炒茶。在此之前,我从未敢想茶原来可以这样被炒出来。站在爷爷面前,我半信半疑。他捋起锅沿上的一把茶叶抛向空中,待它们落下后不断重复这一动作。我注意到他那双手黑得发亮,与炽热焦红的炭和墨绿的茶叶构成一幅画。我发现,爷爷捋起锅沿的那一瞬间都会被滚烫的锅子灼一下,发出细微的“滋滋”声。或许是手上的茧太过厚重,抑或是因为早已习惯这一过程,他连牙关都不曾咬一下,若无其事地继续,手上的黑色不知不觉间又添了一层。

我蓦地一惊,原来这双手变成这样是因为一遍遍炼制,一遍遍灼伤。爷爷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茶叶,使它们在茶碗中再一次绽放光彩。

爷爷笑眯眯地递给我一杯茶,我第一次仔细观察爷爷的模样。头发没有一丝凌乱,精神矍铄,可那一根根银丝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满是坚定与期待,也悄悄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茶水在手心中传递着温暖,静置在杯中的茶叶随着热水冲入的一刹那散开了香味。清香伴随一阵春风吹去了别处。茶,清香,无苦味,在心头绽开,比市面上买到的任何茶都好喝。

那一刻我发现,茶是有声有色的。爷爷每一次用铲灼茶的模样,慢板如歌,敲打着我心底的每一寸新芽。

每次打开那早已空空的茶盒,心底浮现的都是爷爷慈祥的面庞和粗糙的大手。爷爷已经去世五年。那年春节,爷爷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后知后觉,那次喝的茶,是他生平炒的最后一次茶。这个我并不熟悉的老人第一次在我心底留下了波澜。

春风十里,不如你。

是你让我读到我对你的误解,也是你让我明白,每双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美;用茶叶的浪漫,泡出一杯浓香风情的日子。

空茶盒正摆在桌前。

回忆起那个初春,料峭的春风吹过,带走锅上火红的炭星和茶香,燃尽了爷爷最后一丝活力,聚成璀璨夺目的火焰冲向山顶,顺势染红了半壁蓝天。


“文化作文”例说(三)

中、高考本身就是教育,它立足于现实,但更多的是引领未来。所以中、高考作文强调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这种素养笔者简称“三识”,即知识、才识、见识。

“知识”,尤其是写作知识。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必须运用文体知识及写作技巧书写自我。近年来许多省市对文体特征越来越重视,因为自话题作文开考以来,文体不限,考生文体意识淡薄,写来“四不像”。出题者本欲给考生广阔的发挥空间,事实上造成了考试写作水平的下滑。所以一些省市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是加上“明确文体”、“文体特征鲜明”的限制。

“才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与文化素养。作文不仅是写作者的影子,也是生活的折射。考试需有一定的才识,如科学、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如全国新课标I卷高分作文(57分)《师徒共事方成事》即运用潮湿也能引起“过敏”这一医学知识来构思情节,让人耳目一新。

“见识”,是考生理性思维与批判质疑能力的综合反映,尤其是高中生必须具备哲学思辨能力,以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全国各地的作文考题无论是关注生活热点还是回避热点而用寓言故事、诗歌格言等材料,都注重考查思辨能力,尤其是矛盾的哲学观。这需要考生扎根自我的生活,表达自己成熟而又个性的思想。

“功夫在诗外”,巴金曾言:“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考生要想写出考场佳作,需要掌握必备的写作知识,丰富各方面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见识,尤其是在“三技”、“三题”上做好充分准备。

“三技”即记叙文要擅长“三大描写”(景物描写以表现审美能力、心理描写以表现感受能力、细节描写以表现观察能力),议论文要擅长“三大分析(对比分析、比喻分析、辩证分析)。

“三题”要重点关注人生(从发展观点看自己)、自我(从矛盾观点看自己)、成功(从联系观点看自己)等三方面的题材,最好具备某一行业方面的知识体系,形成积极进取、科学而有个性的哲学观。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可以说代表了未来考试作文的方向。“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素材,用文化的意蕴丰美素材,用文化的笔法写活素材,用文化的思辨挖掘素材,用文化的品位提升素材。

手艺人——守艺人,是周简乐同学给“文化作文”带来的“注解”;杨万里“妙饮沉香一缕烟”,是周方颐同学用文化的素材提升游记作文的尝试;生活需要“诗酒花”,是朱润童同学针对当前实用主义的“功利”与“实用”,呼吁我们“回归生活”、呼吸天地间文化之氧的“呐喊”。


有一种芬芳

周简乐

早就听说有一种叫“桔红糕”的糕点,软软的,糯糯的,微甜中夹杂着清凉,很好吃。所以我一直对桔红糕心之向往。

偶有一次机会,我来到了绍兴鲁迅故居,在小巷的一隅偶得几盒桔红糕。

巷子里空荡荡的,似乎只有蝉在独奏着夏日的序曲。树叶密密匝匝,有光影影影绰绰透过叶隙照在地上。我就树而坐,拆开桔红糕的外壳。自然的樱粉沁在一个个小小的糕团里,细细密密地晕染出一点点灼灼的红,叫人不由联想到古代美人眉心间那一点朱砂痣,盈盈一水间,顿觉风情万种。

小心翼翼地品尝,含在嘴里,直到外面裹着的糯米粉化了,剩下如玉般的糕体,糯而不粘,甜而不腻,混杂着薄荷的清凉,金桔的清香顿时在口中弥散开来。嚼着嚼着,还能吃到酸甜的小粒果干,为桔红糕添上一抹特别的斑斓。

半盒桔红糕值得我花半天吃,再用另外半天细细回味。

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弄堂里的阿婆蹬着一车的桔红糕沿路吆喝叫卖。一块块桔红糕齐崭崭地码在簸篓里,用干净的麻布遮盖着。

一团熟粉,一把白糖,一勺薄荷脑。一双老手娴熟地将原料掺揉均匀,然后揉、捶、打、甩。折腾太久面筋会老,力道不够又嫌嫩,只有熟练者才能游刃有余,使面团弹性劲道刚刚好。之后方能上案擀压,切成指甲盖大的方块。用油纸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又放入盖着麻布的簸篓里。比起城里的机械化生产的没有灵魂的粗糙糕点,手工制作的桔红糕饱含着真诚,饱含着温暖,饱含着匠心,这份味道值得永远留在心间。

手艺人——守艺人。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怎么忍心民间手艺没落。感谢一代代手艺人们用匠心,坚守住了这珍贵的记忆。默默无闻,不卑不亢,秉持着延续中华文明的初心,他们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手艺人用雪白的糯米构建了关于美学的甜蜜记忆,愿那些记忆里的糕团,那些特别的味道,如同流逝的岁月一样,温暖地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妙饮沉香一缕烟

周方颐

收集起缕缕轻烟,再将其化入清水之中,然后用舌咽,也用心绪,去品尝一粒名香的幽袅滋味——如果优雅也能评级,那么他以沉香烟制作热饮的创意,无疑是上品中的上品。

金秋时分,我随秋游巴士来到枫泾古镇。梅子成熟季节,江南雨季如约而至,晴晴雨雨,闷热潮湿。远眺水乡,在薄雾的晕染下依稀看到窗沿边有一位老人。我与同学走近,透过古巷中斑驳的门,深沉的雕花木桌,旁边掉了漆的小板凳,看到老人正在仔细摆弄桌上的香炉与茶瓶。抬头才发现,门檐上古铜色的木板上雕刻了金色的“熟炷沉香”。

公元1139年,一位做县令的陶姓朋友给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送来了中南半岛的优质沉香作为礼物。为了不辜负朋友的一番美意,杨万里制作了“沉香熟水”,用这一方法仔细感受名香独有的郁馥。像所有的宋代士大夫一样,他是个品香高手,对于寄来的沉香块料,首先会亲自动手进行加工。把沉香料放在茶水中,沸煮一过,淘洗掉料中的油膏成分、杂质与尘腥气,才算是得到了可以焚熱的成品。也许,正是因为宋人把热炷沉香做成了生活中的一项习惯性内容,炉上袅袅的烟缕是太常见的景象,于是,便有那秀慧之人灵机触动,想到将炉上的香烟加以收集,做成一道世上最奇特的饮料,以烟缕为原料的饮料。

我与朋友驻足,细细观察老人的手部动作。照一般烧香的方法, 他在小香炉里烧上一两颗好沉香。待到薰烟轻起,找一口径与香炉口沿正好相合的小茶瓶,倒扣在炉口上。沉香不断散烟,随着烟气逸出的香精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茶瓶的内壁,便凝结在瓶壁上。估量沉香颗上的香精大致散尽了,不会再有香气产生,便把茶瓶翻转过来,急速地向瓶内倒入滚沸热水,然后密封瓶盖。如此静置,让时光静置。一段时间,凝结于瓶底、瓶壁上的沉香香精融入水中,便可得到宋人喜爱的“沉香熟水”。老人聚精会神的模样不觉让人怀疑,是否察觉到了旁人的来往。

他一心烧茶的模样让人联想到一种无法复袭的往昔生活。如今,我们只能借首古诗穿越时光的隧道,对于曾经的风雅约略有所感知。

杨柳垂丝、杏花吐艳的春夜,小巧的院落,小巧的厅堂,簷下挂着琉璃片串成的风铃,微风一过,便传出叮当悦响。纤纤素手轻巧地将茶瓶扣覆到莲花型小香炉上。

良久,又将其轻轻取起,冲入热水。

顿时,来自遥远异域的薰韵如花般在月下的夜色中悠忽绽放,从此深深刻在诗人的心底。日后,化入他对这位春夜玉人的长久怀念之中。